教堂樓底甚高,頭昂昂看內裡文物,令人頸膊痠痛。
第十八天 庫斯科古城 Cuzco
今天自由活動,多麼想悠悠閒閒過一日,因為明天開始三日兩夜亞馬遜森林歷奇,肯定十分勞碌,不過,又不願白白浪費觀賞古城的最後機會,狠下決心早早起牀,喲,渾身酸輭,都怪那個不倫不類的按摩,我就不相信印加按摩竟如此不濟,反正有空,一會兒找另一處試試,還要去看看舊街巿、印加博物館、廣場大教堂,然後沖晒照片送給新朋友。唉,未到亞馬遜,已經累死了,但千萬記得要上網看看報讀語文的最新消息,事關明兒到了森林,休想看見電腦這等怪物。
逛街巿體察民生
阿文特別向全團唯一的師奶團友,亦即小女子,強力推介鄰近的舊街巿,著我去看看民生實況,並說徒步十分鐘便到。好吧,這個活動捨我期誰呢?怎知腳板越行越痛,奇怪,行山路反而好端端的,行巿區卻出事,今天非要找個正宗印加按摩師不可。足足行了二十分鐘,才發現街市蹤影,上午九時多,街巿靜悄悄的,師奶們不知躲到那裡去,這裡和香港一些戶外街巿差不多,只是賣的東西有些不同,鮮果很少,乾果較多,看來本地人十分愛吃橄欖和芝士,這類舖子特多,其他諸如熟食檔、涼茶店和擦鞋舖,也屬見怪不怪,於是街巿觀光草草結束,還是爭取時間,趕去廣場後面的印加博物館 Museo Inka,見識一下。
特色印加博物館
博物館的所在地,是一座建於十七世紀的將軍府,原址是印加帝國的王宮,在這個特殊地理位置設立的印加歷史展館,自然是全國最有看頭的了,難得路過貴境,試問豈容錯過。甫入內便有個昂蔵七呎、筋肉型的皇帝像恭迎,園子裡有兩位穿著民族服的婦女,蹲坐地上,用簡單的木梭編織彩布,看她們粗糙的手指,靈巧地用幼細齒木梳和鈎子,撥弄著各色毛線,便編織出不同的圖案,我站在她們背後偷師,但看了良久也看不出所以然,這種高難度技巧,估計我一世人也學不來。
展館內主要的展品是出土文物,當然以印加遺物為主,諸如石器、陶瓷、紡織品、各式金銀銅神像,以及西班牙畫家筆下的印加王族畫像,可惜甚少有英語標籤,可能訪客多數是本地人吧。言語不通,雖然令我參觀的興致大減,但後來我發覺,觀察場內活生生的人民,比起瀏覽他們先祖冰冷冷的古董更有得著。今早遇到好些學童跟著年輕老師來訪,他們都是十個八個人一組,雖然我聽不明白老師說甚麼,但看見師生愉快投入的神情,心裡很是感動和安慰,願意從歷史中學習的民族,才是有希望的民族,而年紀小小便已努力去學,這民族的未來更是無可限量。
另外,最深印象是一些長形的人頭骨,頭頂竟比一般人的頭顱骨長一倍,莫非是外太空人遺骸?原來不是,那是一種古老習俗,自幼以布纏頭,以及用一些特製的木器不斷向頭部施壓,久而久之,頭顱便畸形,而這些「長頭人」也非等閒之輩,他們都是王族或有勢力人士,真可憐,要做人上人,得吃苦中苦!
除了長頭之外,長橋也是印加傑作,這種環保橋用植物編成,所費無幾,架於深谷之上,與天然環境渾而為一,絶不破壞景觀,長度可達一百米,無懼風吹雨打,異常耐用,保用多久?何止終身保用,最長可達五百年!不過我心血少,保證終身不敢勇闖草橋,最大膽只是在展館內偷拍幾幀照片留念而已。
遊庫斯科大教堂
在庫斯科大教堂參觀,我完全不敢偷拍,因為被莊嚴瑰麗的氣氛震懾。大教堂也是建基於印加皇宮之上,先清拆原來的建築,然後從兩公里外的太陽神廟沙塞瓦曼,搬走合用的巨石建新教堂,自十六世紀中葉興建,因諸多阻滯,用了接近一世紀才大功告成,卻先後在十七和二十世紀遭地震破壞,幸已回復光輝氣派,大教堂入場費頗高昂,每位二十五秘魯元,以維持這裡金碧輝煌的氣勢。
這所文藝復興建築風格的大教堂,最為人津津樂道的,是那幅帶有濃烈本土特色的名畫──最後晚餐,人們爭相討論和注意的,並不是主角耶穌,而是祂面前的一道當地名菜──烤白老鼠,桌上當然還有些我們意想不到的食品,例如木瓜和紅辣椒。
此外,大教堂尚有三大特色,其一,是以金銀精造的神壇;其二,是用香柏木雕成的詩歌班木座,座上刻了數十個唯肖唯妙的聖徒雕塑,原來已有三百年歷史;三者,就是著名的黑基督 Black Christ,皮膚黝黑,莫非又是給本地化了?非也,原來此乃鎮堂之寶,又名地震之主 Lord of Earthquakes,相傳在一六五O年的大地震後,人民因為要舉行巡遊祈福,在教堂一角找到這個黝黑的耶穌像,擔當遊行主角,為何這耶穌像是黑色?原來這並非油彩顏色,而是因為造像採用了含油份的木材,在教堂內長期擺放,終於被點燃的洋燭熏黑,所以人們暱稱為黑基督。
教堂樓底又高,佔地又大,行了一遍我便頸梗腳輭,還是先去食個午飯,順便歇歇。廣場的選擇多的是,而且格錢相宜,稍遠一點更平,步進橫街,在一家閣樓餐廳所供應的四道菜午餐,標價十二秘魯元,折合才三十港元,抵!內裡清靜雅致,絶非廉價茶餐廳,來個安第特色套餐──頭盤釀蕃茄,之後是藜米忌廉湯,主菜薄煎羊駝扒,最後可卡茶,水準不俗,印有寶號的餐具,看來古雅又佻皮,而且沒有加一小帳,多吃數餐也無妨,可惜明早便要離去,這頓飯成為我在古城的最後午餐。
試特種印加按摩
在廣場來來回回,有男子派按摩傳單,以低價招徠,亦有不少按摩店,出動各式女郎搶客,但我總沒遇上合心意的,反而在餐廳後街,行人少到之處,忽見一家素潔的小店,我於是大著膽子,單人匹馬入內。店員安靜的坐在櫃枱後面,似乎頗正派,一問之下,有特種印加按摩 Special Inca massage,收費五十大元,且要預約,比昨天的貴十元,以這地的消費水平屬超貴,我想這種按摩應該會很特別了,好吧,就搏最後一次啦!
穿著黑色長袖衣和牛仔褲的中年女師傅身型健碩,輪廓仿如博物館裡的掛畫中的傳統印加婦女模樣,她腦後繫條黑色馬尾,樣子沉實穩重,似很專業,我頓然放心了一截,隨她內進按摩室,噢,十分失望,我竟被外面的光潔的裝潢所騙,原來內裡是類似昨晚的簡陋小室,昏暗的燈光散落四壁,內有兩張普通的按摩牀,幸好有個小暖爐可免著涼,技師一聲令下,我乖乖的脫剩內褲,足足俯卧一小時,破解印加按摩之謎。
技師用的是普通嬰兒油,由頭開始按到腳底,力度均勻,手法不錯,時而用掌推,時而化拳搓,更會用前臂揉,反而少按拿穴位,最奇怪是放一些凍凍的東西在我脊椎,一會兒又排列熱熱的卵石,不知古時的印加飛毛腿,是不是以這特殊方法消除疲勞呢?可惜我不懂本地話,像個啞巴,想問也無從問起,技師全程默然不語,十分專注。整體比昨晚好得多,舒服鬆弛,幾乎睡著,真捨不得離去。今次體驗,最大的發現就是,原來印加文化總離不開石頭,連按摩也不例外。
做啞巴的滋味可不好受,我多少也應學點西班牙文才心息,上網看看語文學校有何音訊,唉,如石沉大海,惟有再報另一家試試,希望三天後我返回利馬會有好消息,下周一可順利上課。
森林之行簡報會
是時候去森林之行簡報會,順便把剛沖晒好的相片,給阿文轉交我的新朋友,他看到我和施貝奧村小海倫一家的生活照,眼角泛起笑意,馬上答應我,下次帶團回去時親手交給他們,那麼小馬哥的騎馬英姿和登山大隊的合照怎辦?阿文說,這幾張則交由駐庫斯科的同事轉送,也很穩妥,我亦了一樁心事,希望這些小朋友早日看到照片便好了,他們會多麼的高興啊!我好懷念那些純真的笑臉呀!
明天十時半去森林,怎去?很豪華,坐飛機!機程只半小時,多舒適的旅程呀!且慢高興,阿文說大家可能要行路去機場!吓,發生甚麼事呢?雖然我自幼便有行路去機場的經驗,因為家在土瓜灣,試過行路去啓德機場送機,四十分鐘可達,但是從未試過背著行李徒步去機場搭飛機,阿文哥,你是不是在開玩笑?
但他很認真說,今晚午夜有示威,因為反對政府將古蹟用地私有化的建議,明朝在巿區更會圍堵主要道路,準備癱瘓整個城市。嘩,真的好激呀!我忽然記起前幾天遇上的遊行示威,原來事出有因。阿文最擔心發生意外,因為以前曾有類似的圍堵事件,令巿面秩序大亂,滋事份子扔石,車毁人傷,而明天原定來接我們去機場的旅遊小巴,嚇得不敢來了。如今最壞打算,是步行一小時去機場,唉,行一個鐘,今時今日,對於經過多次登山活動的團友來說,已是小兒科啦,不過俗語有云,燈芯輦成鐵,沒有馬隊背行李,要我們馬死落地行,實在太不人道了。
最後一致決定,全體明早七時出發,趁時間尚早,示威群眾還未傾巢而出,可能會有的士甘冒風險接載我們。各人忐忑不安地散去,好不容易來一趟遊玩,豈料遇上遊行,真是福兮禍所倚,禍兮福所伏!
下回預告:19 赴機場遇示威潮
耶穌與十二門徒的最後晚餐,經本地化之藝術加工,出現了名菜 — 烤白老鼠。
博物館的所在,甚不起眼,我險些走漏眼。
一進內,目睹這位印加大帝,便知道沒找錯地方。
穿著傳統服飾的婦女,蹲在草地示範紡織。
博物館收藏的黑白照,難得土著盛裝上陣,可惜無法得見其七彩繽紛的紡織花紋。
街巿一角,客人舒舒服服享受刷鞋服務,不用罰企。
在此地,橄欖似乎是暢銷項目。
雞蛋也不便宜,港幣一元五角,可買兩隻細蛋而已。
看來這是藥店,有成藥也有山草藥。
老伯悠閒地在熟食檔食早餐,有鮮花相伴,環境不賴。
逛街巿竟行到腳板痛,真是百思不得其解。
在Cusco的最後午餐,豪一豪,選最貴的一個。
釀蕃茄 — 份量不多,是個很清爽的頭盤。
忌廉藜米湯,熱燙的,很窩心!
很喜歡這個陶泥小湯碗,碗底有自家icon,好可愛!
薄煎羊駝扒,味濃肉嫰,挺美味啊!
路過橫街,忽見一間按摩店,讓我進去八卦一下。
這店似乎很正派,可以一試。
收費不便宜,內裡原來十分簡約。
幸好有個暖爐,否則我會凍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