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都有專家和團友佔據有利位置觀光。穿T恤者是東尼,倚窗數天便告曬傷。
Day 5: Filthy fifties
55°46’S 172°29’E +7℃
Filthy Fifties, rough
一看今天的日程表,真的豈有此理,今晚船長影院,為何不是播石高登續集,而是茱莉科士打的高凶三萬尺?在南極航行幹嗎要人家看九霄驚魂?不知甚麼時候才播石老闆的戲,累我心掛掛,這個新哥真令人氣結。
而是日學習重點,是我們正在浪遊中的南大洋 Southern Ocean,記得讀書時學過南冰洋 Antarctic Ocean,卻未聞南大洋,究竟兩者有何關係?聽了東尼一課,加上看了一小時教育電視,總算惡補地理及生物知識的缺漏,想當年,返學也沒有這麼積極。
所謂教育電視,其實是英國廣播公司一輯紀錄片 ─ 活在冰庫 Life in the Freezer,金牌主持艾廷博 David Attenborough 勇闖南極的見聞,現場一樣,雖然是一九九三年面世的節目,但感覺如新,我最觸動是他以略帶沙啞的聲綫說的一段開場白:
「我正在南極洲這片白色大陸的最中心,南極九十度距離我不足半里。方圓一千里,了無一物,就只有冰。南極洲比美國大一半,也大過歐洲,但全年人口不足八百。這是地球上最孤獨、最寒冷之處,也是對生命最具威脅之地,然而,其中有一、兩處卻出奇地富庶。」
“I am at the very centre of the great white continent, Antarctica. The South Pole is about half a mile away. For a thousand miles in all directions, there is nothing but ice. And, in the whole of this continent, which is about one-and-a-half times the size of the United States and larger than Europe, there is a year-round population of no more than 800 people. This is the loneliest and coldest place on Earth, the place that is most hostile to life. And yet, in one or two places, it is astonishingly rich.”
– David Attenborough's opening words
太有共鳴了,我獨個兒離鄉別井,來到世界上最孤獨、最凶險的地方,距離人類文明世界多麼遠呀,若要找個避世之所,南極真是絶佳選擇,誰會想到來這裡尋人?就算知道閣下在此,也不容易來找晦氣。俗語說得好,最危險的地方,就是最安全的地方。南極的八百個居民,是甚麼人呢?在這裡生活,的確夠 Cool。
雖然艾廷博口口聲聲說,這裡方圓千里只有冰,但整套片集都充滿動感,鯨魚、海豹、企鵝、信天翁忙於生計,繁衍後代,連不動如山的冰封極地,也像注滿了生命力,經攝影和剪接的效果,被海洋包圍的的白色大陸,像阿米巴變形蟲,隨著四季溫度的升降,變大縮小。最感動的是,這片大陸、這些生物,即將跳出屏幕,活生生展現在我眼前,我毋須再羨慕艾廷博獨享這個奇妙世界,你也許會問,我羨慕他甚麼?他的結語,一語道破我的心思:
「南極洲仍然是個遙遠、孤寂、荒涼的大陸,然而,若你要看壯麗輝煌又無窮無盡的自然世界,這裡是最戲劇化的舞台,難得的是,你所目擊的,幾乎就是她本來的面貌,遠早於人類出現這星球上,南極便已是此模樣,但願此情長久。」
“Antarctica still remains a remote, lonely and desolate continent. A place where it's possible to see the splendours and immensities of the natural world at its most dramatic and, what's more, witness them almost exactly as they were, long, long before human beings ever arrived on the surface of this planet. Long may it remain so.”
要挑一個地方去旅行,不難,但要去一處未被世俗玷污,仍保留原始真貌的,則難矣。一想到千萬年來,她與世無爭,安詳地躺在地球一隅,如今我像飛鴻踏雪泥地擦過,能不動容?我慶幸看到她的天賜純美,又恨惡自己帶來的文明污染,看著破冰船的煙囪冒出迷漫黑煙,心裡歉然。人類踏足這地至今,不過短短一個世紀,自私好鬥的人性醜惡,魔爪已觸及這片至純大地,雖然她周圍的南大洋,有如護城河時刻守衛,但長遠來說,她能否逃過厄運?
說南大洋似護城河,我實在太貶低了她,那有護城河深達三千米、長竟二萬四千公里呢?她更不是一道死水,因每秒鐘有一億三千萬立方米海水流動,而且與北面三大洋相連 ─ 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一般來說,南緯六十度以下的海洋喚作南冰洋,但嚴格細分,到南緯四十度便屬南大洋。我們此刻正渡過南緯五十五度,仍在南冰洋海域,如仔細留意的話,會發覺周遭有奇怪的變化,例如海面會有霧,而且特別多雀鳥覓食,究竟這處水域有何古怪?
原來南緯四十九至五十五度左右,就是南極匯流圈 Antarctic convergence,但她的位置很飄忽,年年有變,大自然嘛,當然不是鐵板一塊。這個匯流圈有如無形的水界綫,分隔著較暖的次南極和冰冷的南極海水,適逢夏季,我們南下到這一帶時,表層的海水溫度會跌三至七攝氏度,冷暖水相交,令空氣出現霧化,相信冬天會更濛查查,因水溫會驟降約十度。
過了南極匯流圈,便正式進入南大洋,其實毋須看儀器也估得到,因為有鳥兒洩露玄機,看牠們冒險插浪啄食,便曉得水域十分肥美,一定是拜冷暖匯流所賜,這個全球至冷的水域,孕育質量兼優的海洋生物,養育無數活物,堪稱海洋之母。南冰洋還有一個秘密,原來她更是主宰地球氣候的功臣之一,是大自然的空調。表面上,她與其他海洋無異,但其實她像三文治,分上、中、下三層,無論是溫度、鹽份、水流方向都不同。基本上因西風的影響,南冰洋海水圍繞南極洲東流,但上下兩層也同時向北流往熱帶,將南極的冰鮮水,南水北調,而中層則反方向往南流,補充失去的海水,並且把溫、熱帶的暖流及當中的養份南調。於是,不單是新西蘭和南澳洲會因南極來的海水倍覺涼快,甚至遠及北半球的太平洋和大西洋,也能享受南冰洋的清涼效應。
海底的奇妙,我無法察看,人嘛,通常只見到表面的東西,可惜我這幾天太懶,竟連南冰洋的真貌也未細看,怕凍不是好理由,因為室外氣溫還未到冰點,而且看海也不必去甲板吹冷風,事關破冰船有個最大優點,就是有個十層樓高的橋頭堡 Bridge,那是航海人員的工作心臟區,破冰先生 Ice man 日常就在這裡居高臨下,觀察航道環境,只因我慌怕騷擾人家,所以不敢貿然上去。
行船第五天,我才首度到來觀光,只見偌大的船倉中,正前方有一大排窗,好幾位團友早已分散在左邊睇景,我們的專家東尼也捧著望遠鏡,不知在看甚麼;右邊則是俄羅斯船員的工作區。我移到窗前,一望無際的南冰洋早就等著我,還有好些不知名的飛鳥,海面灰藍,天空灰白,看得我心也灰了,要不是知道神奇的南極快要在前面出現,對著這個海真的會莫明地沮喪,奇怪東尼看得津津有味,原來他和多芬每天一有空,便會輪流來這裡記錄周遭出現的生物,貼在告示板供團友參考。才不過幾天,東尼的面龐已由白轉紅,皮膚開始脫皮,似乎曬傷了,若然不知他身在南極,還以為他去沙灘日光浴。真不可小覷頭上那片灰天,南半球那個臭氧層大窿,不就是在上面麼,害得每年越來越多人患上皮膚癌,真是殺人於無形。
注目前方,此刻的景物,最令我莞爾的,不是海洋,不是生物,而是在骯髒五十那份出奇的平靜,一定是那大能的手,在輕柔地撫平那乖戾的大洋,雖然高天沒有令人開朗的藍天白雲,但那難得的平靜安穩,教我再找不著沮喪的理由。
下回預告:第六天 尖叫六十
南冰洋物產豐富,看!殺人鯨母子正在暢泳。
在破冰船上最佳的觀景位置,就是Bridge,在那兒?十樓,最頂的一排黑色窗之處。
破冰船將開往何處?下回自有分曉...
看那邊廂的俄國人員,一面嚴肅。
起初我不敢上橋來,以為這裡是個禁地。
觀光要保持肅靜,以免打擾船長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