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度低溫,剛破開了的冰海,不久又再結冰。
Day 11: Mummy seal
77°30’S 164°47’E +6℃
Clear sunny day, Taylor Valley, heli fight to Canada Glacier in Dry Valley, docked on fast ice, ice walk
駐船的專家很勤力,大清早便注意到海面有野生動物奇觀,當我正在吃早餐時,聽到廣播,才得知正有鯨魚出沒,雖然我習慣隨身袋著儍瓜機,方便隨時拍下有趣鏡頭,但這時卻不敢第一時間撲出甲板獵影,因為我實在太怕凍。鯨魚那會等我慢吞吞回房加衣,待我穿上南極戰衣,變身幪面超人,鯨魚早已游得遠遠,我最終只拍到幾個小黑影,聊勝於無。究竟那是甚麼品種的鯨魚?聞說有兩種 ──殺人鯨 Orca 和小鬚鯨 Minke whale,似乎在這兒找早餐吃。駐船攝影師栢維,拍得黑白閃亮的殺人鯨特寫,就算當時我有幸在場,憑小小儍瓜機也徒嘆奈何。
拍活物遜色,不代表拍死物失色,今早勇闖乾河谷 McMurdo Sound Dry Valleys,我那儍瓜機應不會讓我失望。第三次坐直升機,坐足二十分鐘才到目的地,過足機癮。著陸時以為自己眼花,離開了南極,怎麼白色的世界,變了個沙漠?滿眼是沉鬱的灰啡色,走在乾澀的碎沙石地,宛如登陸了火星,在遼闊的河谷,隱隱見一列小旗,引領我們到遠處的小沙丘,專家們已各就各位,在這個開放式講堂,等候著分批從天而降的流動學生。
世界變了,真是難為了老師,要一早開始罰企,總共要捱四、五小時,不只腳輭,還會凍僵,因這地會有下坡風,雖然時值夏季,已較溫暖,但仍覺陰風陣陣。為要貫徹小班教學的精神,他們還要做人肉錄音機,向十組同學重覆演繹,為了不打擾大自然,連擴音器也不能用,簡直會喉痛氣咳。我們做學生就舒服得多,預計行畢整個流程約一個小時,沿途一邊看看冰川和小湖,一邊學習這裡特殊的生態和岩石,最可惜的是,無論看見多奇特的岩石,都不能帶走留念,好嚴格的旅行守則。不過,背景的群山和加拿大冰川,獵影一流,雖然我由頭到腳都穿得密密實實,連眼耳口鼻都沒有外露,像個神秘人,但也忍不住叫團友幫忙,為我和冰川來個合照。
從美國來的三位地理學家,已三馬當先登上小山丘,看駐團的地理專家羅文有何介紹,原來他早已在附近搜羅各式石頭,在終年冰封的南極洲,只有約百分之一的陸地外露,難得可以有這麼一處地方,可以一窺她的真貌,破解南極地土之謎,羅文的講解異常細緻,三位美國地理之友定是獲益良多,而我呢,不久便魂遊太虛去了。
這兒全年不降雪,非常乾燥,所以造就了另一奇景 ─ 海豹木乃伊,亦即卜克倫今天的課堂拍檔,這隻離奇的海豹,為何躺在這個谷裡?究竟有多少年呢?十年?一百年?學識淵博的卜克倫,似乎仍未找到答案,不過可想而知,牠在這個又凍又乾的特殊環境,可以繼續做這露天博物館的陳列品,閒閒地一個世紀也不成問題,看來這是隻聰明的海豹,懂得為自己身後打算,從老遠的海洋,幾經辛苦,深入這個不毛之地,如今已名垂南極史冊,成為最上鏡的極地乾屍。
我懷疑這海豹可能是怕海水污染,所以逃難至此,事關離此不遠便是美國的科研站,半個世紀以前,當人類開始長期進駐,便日日製造污水和垃圾,肆無忌憚排污落海,說不定這海豹當年就因為怕污糟,迫於無奈出走。幸而後來環保意識高漲,在南極排污有嚴格要求,若人類自律的話,這裡的生物可以重過安樂日子,聞說我們的破冰船,全程都不得棄置任何廢物和污水,以免影響南極生態,我一想到原來一直和百多人的生活廢料朝夕同坐一條船,不禁毛管直豎。
在南極生活諸多不便,為何科學家願意離鄉別井來這裡捱苦呢?想當年庫克船長 Captain Cook 尋找新大陸,成為史冊上第一個發現南極洲的探險家,他斷言這個苦寒之地並無開發價值,為何二百多年後,會吸引各國精英來此做科研工作呢?
新哥不負眾望,從麥克默多研究站請來兩位美國鄉里現身說法,就是戴夫 Dave 和嘉露 Carol,當我和一眾團友坐在演講廳,面對這兩位訪客時,心中有種說不出的奇怪感覺,在人跡罕至的浩瀚冰封之地,一艘孤零零的小船中,這對中年男女就像天外來客,來無蹤去無跡。但從他們閃爍的眼神看來,我相信他們一定比我們更激動,試想朝夕坐困寒城之際,一下子爆出百多個來自世界各地的新面孔,簡直目不暇給;還有,一會兒可以品嚐令人溫心的晚餐,怎能不興奮。
他們首先要解答的疑團,當然就是美國在南極有如此大型的研究站,神神秘秘搞甚麼鬼,是否有不何告人的陰謀?哈,問都多餘,就算有,也不會公諸於世啦,看這兩位親善大使,一臉無辜地極力否認,又強調他們純粹做有益世人的科研工作,計有高層大氣物理學 Aeronomy、天體物理學 Astrophysics、冰河學 Glaciology、 氣象學 Meteorology、氣候學 Climatology、海洋學 Oceanography、海洋生物學 Marinebiology 和地震學 Seismology,全是十分高層次而且高消費的研究,我這個
土生土長的香港人,聽到這些專門學科只能 O 嘴,心裡暗忖,唉,為何我們的最高學府,來來去去只著力培養更多 MBA 呢?對未來世界有何幫助呢?
綜合兩位的高見,我明白在南極設實驗室的最大優勢,就是春江水暖鴨先知,地球若是生病,南極率先已覺頭暈身熱,所以在這裡長駐作科學監測,有助防患於未然。以全球暖化為例,觀測冰塊的變化,便可了解情況有多惡劣,從而及早研究應變之道。其實南極洲表面,那深達四公里的冰層就已是一個研究寶庫,她有如一個沉默的證人,冰封著萬千年來地球的歷史檔案,讓科學家去發掘諸如氣候變化、大氣成分的改變和空氣質素的轉變。
若以為在南極的研究太高層次,與人們日常生活距離太遠,便大錯特錯,其實有些是和我們的健康息息相關,例如,近年談癌色變,最令人擔心的問題之一,就是臭氧層穿窿,導致皮膚癌,原來因南極的溫度和地理位置十分特殊,更能清楚監察這個大洞,令各國政府可以提高警覺,著力保護生態和國民健康。除了健康之外,我們最關心的,當然是食的問題,別以為海洋及生物科研與大眾無關痛癢,倘若這裡的魚仔蝦毛,忽然數量告急,海洋的食物鏈其實已敲響警號,終歸會影響我們日用的魚穫,幸好有極地科學家犧牲小我,留意生態的異常發展,我們才可以安安樂樂,坐享其成,抵請他們享用破冰船的美味晚餐,我們雖然選擇不多,但主菜總有三款任擇:肉類 Explorer、海鮮 Ocean和素食 Vegetarian,在冰封的海域,海鮮是個吸引的口味,只要你不奢望有香港式的跳跳紥貨色。
這晚,又是難忘的一晚,因為新哥搞了個新意思 ─ 冰海漫步,從窗口往外望,真是個奇景,我們的破冰船,就像當年石高登的堅定號,變成白朱古力上的一粒杏仁,前後左右被冰圍堵了,連船尾的那一道破冰而來的碎冰,竟已再度冰封,外面一定凍得很,我雖然超級畏寒,可是也要置生死於度外,在子夜時分,懷著興奮的心情,不厭其煩地穿上一層又一層的保暖衣物,由頭到腳密封起來,最後在糭形身軀上,再加件救生衣,便大功告成,作一生人一次的南極羅斯海漫步,當我小心翼翼步下船邊的鋼梯,心情既沉重又激動,有點像太空人登陸月球。
行走冰海的感覺怎樣?海,原來可以這麼硬,相信不會真的掉進水裡去,但冰面十分滑,我像踩在溜冰場,要一步一當心,現在終於明白企鵝為何要一擺一擺地行,因為我這時的步姿,十足十似隻黃色大企鵝,雖然地面甚滑,我卻不想學牠們骨碌的倒在冰上,用大肚腩溜冰,因為我的肚腩暫時都未有企鵝那麼驕人,萬一仆倒,肯定會搞到胸骨斷裂,嚇壞賀醫生,還是步步為營,緊遵醫囑 ─ Don't Fall Down。
從低角度仰望破冰船,很巨型呀,我後退到老遠,才拍得她的全貌,這張破冰船的照片看來卻很假,明明是隻船,奇奇怪怪的擱在一片白白的地上,有點匪夷所思,但叫我更吃驚的,是赫然看到煙囪使勁地噴出灰黑色廢氣,多罪過啊,還自誇是負責任的旅行團。
南極是個無王管之地,並不是因山高皇帝遠,而是這裡根本沒有皇帝,皆因半個世紀前一個君子協定 ─ 南極條約 Antarctica Treaty,各國放下主權之爭,讓南極為人類的幸福而服務,於是,這片白色世界搖身一變,成為全人類的烏托邦,世界各國的科學家來做研究,但承諾不會開發資源,連遊客也要高度自律,以維持這個理想之邦的純淨。那一團團冒出的黑煙,真是一個當頭棒喝,天曉得這地還有多少陽奉陰違的勾當,但願南極條約不會變成偽君子協定吧。
在南極的科研基地,當然不是美國的專利,幾十年來,起碼有三十個國家相繼設立研究站,雖然規模難與美國匹敵。美國科研站綽號麥城 Mac City,並非浪得虛名,真的像個城巿,有港口、機場、保齡球場以至高爾夫球場。我們偉大的祖國雖然偉大,但所設的科研站相對卑微,不知是否就在附近呢?樂伯在極地工作二十多年,問問他便知道,樂伯沉吟一下,記起有個叫 Zhong Shan,即是中山站,但不在附近,而是靠近俄羅斯位於拉斯曼丘陵的研究站,果然是難兄難弟。
雖然地球上每四個人之中,有一個是中國人,但今晚踏足南極冰海,一百個人當中,只得我一個中國人而已,真的難能可貴,莫非這就是我的結婚週年特備禮物,是我的守護天使為我特別安排的?
後來我才發現,還有另外一件事情,更有紀念價值,原來今天所到的乾河谷,就是我在整個南極之旅中,所到的最南一點,是為南緯77°38’、東經163°04’,這也許是我一生人之中,在地球上踏足最南的一點,真想不到,我在人生的低谷,邁出這麼的一步,敎我想起聖經記載耶穌基督的一句話:我來了,是要叫你們得生命,並且得的更豐盛。
我還會經歷多少生命中的豐盛呢?沒關係,我已曉得不是我獨自去闖,我心知我的守護天使,會永遠陪著我,無論在何時,無論在何處,無論我做甚麼。
明天,我要去拜訪石高登的探險者木屋,見證石老闆生命中的豐盛。
下回預告:第十二天 百年歷史遺跡
首次冰上漫步,我像登陸月球般緊張。
感謝天父恩賜南極之旅,立此存照。
俄國破冰船馬力強勁,破出一片冰海。
近看破冰船,可知她身經百戰。
窗外是聯合國冰川。
乾河谷—我們是日的活動教室。
卜克倫講解這隻不知名年的海豹乾屍。
南極十分乾燥,不用防腐劑也能製成海豹木乃伊。
地質學家羅文,搜集眾多南極奇石,為團友一一介紹。
加拿大冰川,可以行近去拍照。
我著到幪面超人咁,自己都唔認得自知,都要和冰川合照,虛榮!
這款是Ocean Meal。
午、晚餐除了頭盤,主菜有三個選擇,天天新款,也設素食。主要有海鮮和肉類,這款是Explorer Me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