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Anzac Hill俯瞰愛麗絲巿,思想為何會有二萬人聚居在這不著邊際的澳洲中部小城。遠處泥紅的山石屏障,像不像條卧龍?這就是MacDonnell Ranges。
三 勇闖澳洲中部 (愛麗斯泉)
漫遊愛麗絲巿 1/2
終於來到澳洲的心臟,這是一片火紅的沙漠地帶,可並非荒蕪之地,而是北領地的第二大城巿,有二萬多人聚居的愛麗絲泉 Alice Springs,這個名字,令我想起愛麗絲夢遊仙境,這地一定和某個愛麗絲有關,究竟還會有甚麼奇妙之處,要好好發掘一下。
澳洲人暱稱這巿做愛麗絲 Alice,略去那個複數的泉字 Springs,省略得好合理,沙漠之地何來那麼多的水泉?會否是當年的測量官初發現這個沙漠時,捱到頭暈眼花,產生有如海巿蜃樓的幻覺?原來是他好運氣,沿著乾涸的河牀走,竟踫上連串清泉,就急不及待去擦老闆的鞋,以他的愛妻命名。
不知這位愛麗絲是不是個美女,只知她活在兩百多年前,乃是當時南澳洲郵政局長 Mr Todd 的夫人,而這位郵政局長的大名,在愛麗絲巿真是無處不在,例如河流 Todd River,街道 Todd Street,甚至新建的商場 Todd Mall。他有何豐功偉績,得以名留後世呢?最造福後人的,可說是興建全長近三千公里的電報綫路,由北至南穿越中澳洲的腹地,怪不得到如今,澳洲人仍喜愛將他的名字,常常掛在口邊。
人總是貪新忘舊,誰會關心這兒在喚作愛麗絲之前,本名甚麼?原來是 Mparntwe,是聚會地的意思,土語諗作 m-barn-twa,據說這個地名,原住民沿用了五萬年,可算是萬年英名一朝喪,不過,土著的祖先可堪告慰的,就是北領地仍然是全澳洲土著人口最多的地區,延續原住民萬載文化並發揚光大,例如編織籃子、用矛捕魚、岩石藝術、管樂迪吉里杜 Didgeridoo、叢林求生術 ─ 覓食和草藥等。
難得來到原住民的根據地,是個認識澳洲古文化的良機,可是本地的領隊卻潑我一頭冷水,勸諭我勿單獨外出,尤其入夜以後,暗示會受到土著滋擾。其實早在達爾文巿,就是我最初到訪的北領地城市,我曾目睹醉酒閒蕩的原住民,在黑暗街頭手執酒瓶,厚大的身軀套著不整的衣衫,拖著沉重的腳步冉冉而至,瞧見他行行復停停,舉瓶一飲再飲的剪影,真教我不寒而慄,怱怱掉頭而走。只歎外來的物質文明害了原住民,多少人追不上時代的進步,不敢活在現實之中,終日靠酒精麻醉自己,真是見者唏噓,殖民主義固然有其不是,但不思進取的子孫,才是教祖先英名盡喪的根由。
也許原住民沒有想過,在大陸中心草木難生之地,擇肥而噬的殖民地者竟會飢不擇食,賴著不走,在十九世紀末,初來埗到的僅有小貓數隻,至一九二一年才增長至三十人,而當時三百名原住民仍佔絶大多數,但自從在附近的麥當勞山脈發現黃金,愛麗絲巿便成為淘金客的寵兒,人口不斷攀升。更離奇的是在二次大戰,雖則國難當前,但愛麗絲巿卻前所未有的興旺,人口高達二千人,每年約廿萬流動人口,成為達爾文巿的堅強後盾,作為補給及喘息之地。
在愛麗絲巿,戰爭不只造就了本土經濟發展,更締造了兩個傳奇故事。其一,是皇家飛行醫生 Royal Flying Doctors,為幅員遼闊的荒漠居民救急扶危,奇妙的是,倡導者並非是醫師,亦不是飛機師,而是福林牧師 John Flynn,這段空中奇緣,在一次大戰萌芽,當時,在內陸服務多年的基督教長老會福林牧師,主要工作是支援在荒漠區的新移民、牧人和鐵路工人,又建立旅舍和叢林醫院。一九一七年,他收到一封特別的來信,是位年僅十九歲的軍中少尉寄來的,他本是醫科學生,熱愛飛行,眼見飛行技術漸見成熟,所以建議結合醫療服務,造福澳洲的荒漠居民,可惜此君未幾便在法國飲彈殉國,壯志未籌,但他的信念一直埋在福林牧師心裡,經過十年努力,福林牧師終於為他實現遺志,更逐漸擴展至全國,如今,皇家飛行醫生在澳洲是個家傳戶曉的名字。
因為受福林牧師開展的飛行醫生理念所感動,我慕名參觀該組織設於愛麗絲巿的展館,原來他的設想十分形象化,要在內陸鋪蓋一幅斗蓬,保護荒漠中的黎民:Cast a mantle of safety over the inland,然而萬事起頭難,在計畫草創的階段,僅以小小的單引擎飛機擔此重任,繼而在數十年間慢慢演進,可是那小小的展室,又怎容得下那些說不盡的仁者故事?如今只能從照片和短片一窺其變化,無法親眼一見昔日在空中翱翔的救星。古舊的無綫電通訊器材,傳遞過多少驚心動魄的求救聲,今天只是冰冷地靜躺著供人憑弔。一切救世的熱忱,盡是那麼淡然,最令我回眸再看的,倒是出口處掛著的一句福林牧師的格言,其實並非甚麼驚人之語,雖然是淡然如水,卻教人回味:
"If you start something worthwhile - nothing can stop it."
只要你著手做有意義的事,沒有甚麼阻擋得了。
說得對,人最大的障礙,其實就是自己,不是懶惰便是沒恆心,年輕時念頭多多,老大一事無成,白活一場 ─ 孩童時代混混沌沌,無心無力;長大後渾渾噩噩,無心有力;老大後驚覺白混一場,徒歎有心無力。幾許人能像福林牧師,有心有力,實現理想?甚至以生命感動生命?
福林牧師怎會料到,他開展的飛行醫生行動,在愛麗絲巿孕育出另一個傳奇故事?在一九五一年,當地一群熱心的教育工作者,相當出位,與飛行醫生協作,建立一所劃時代的空中教室 School of Air,以無綫電通訊的科技,照顧荒漠方圓一百三十萬平方公里的兒童,這間可能是全世界最大的學堂,為住在偏闢地區的適齡學童提供教育機會,令他們可以在自己家裡,每周三次透過無綫電上課,每次一小時。飛行醫生的組織十分夠義氣,不只為學童架設通訊設備,更會空運教材給小朋友學習。直至二OO三年,互聯網正式取代無綫電設施,小朋友終於可以透過視像看見老師,不再是有聲無畫了。
現代荒漠中這兩個感人創舉,都沒有原住民的份兒,他們已讓時代的巨潮沖走了麼?荒漠是他們的祖地,數萬年來生於斯長於斯的地方,一定有許多生存訣竅流傳後世,超越時空,怎會讓現代科技專美?可是這些口授心傳的求生秘技,往那裡去找呢?
下回預告:5 沙漠公園心度遊
在愛麗絲巿散步,我以為自己去了郊野公園,腳下竟是Todd River,全然是泥地,看不到丁點河水的踪跡。
來到植物公園一角,難得在沙漠之城看見綠樹青草。
在皇家飛行醫生的展覽館,細看福林牧師的感人事蹟。
想當年,飛機剛面世,便有人想到可以用來救人,可悲的是這大好的發明,在戰場上也奪命無數。
福林牧師的名句: "If you start something worthwhile - nothing can stop it." (我也要好好想想,做點有意思的事兒。)
在皇家飛行醫生的控制室,曾響起多少求助的聲音? 曾為多少痛苦難耐的病人解困?
巿內的一座古物Adelaide House,1926年落成,是一所社區兼護理中心,發起人是誰?正是好好人的福林牧師!
空中教室School of Air — 受福林牧師的感染而興起。
以前的同學只能聽播音節目,後來更有教育電視可看,如今有了互聯網,學習真是越來越方便無阻。
同學仔安坐家中,便有專人幫他們搭通天地綫上課。
空中教室的先驅們,在上世紀五十年代開始,為住在偏遠的學童服務。
空中教室在澳洲的主要服務範圍,就是中部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