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yan好俾面,合照之前,躲起來梳理整齊,我等了他至少五分鐘。
三 勇闖澳洲中部(愛麗絲泉- 阿德雷德)
第二天 巨石烏撈烏
全程戲碼烏撈烏終於上場,來到這個以 Uluru-Kata Tjuta 命名的國家公園,除了看巨石之外,少不得順路往卡他珠撻一行,兩個景點相距廿五公里,各具特色,怎能厚此薄彼?經過昨天曬咸魚式步行,為免重蹈覆轍,今天當然要和太陽伯伯鬥早出發,避免曬成黑妹,我以為一定會破昨天四時起牀的紀錄,但 Bryan 竟皇恩大赦,五時十五分才叫醒眾人,別看他曾做過各式粗活,包括地盤工作,其實為人相當斯文,對人絶不粗聲粗氣,拍門也是輕輕力,然後溫柔的一句:Wakie wakie,團友雖然滿不願意早起,但晨早難得聽到如此甜到入心的軟語,都乖乖就範,不用 Bryan 三催四請。事實證明,對人好聲好氣,比起大聲夾惡,更易受落。
巨石變色之謎
從營地驅車往巨石,只消數分鐘,可謂盡得地利,豈料一轉入直路,前面車龍的尾燈,比旭日初升的晨曦還亮,本來幾分鐘的車程,花了幾乎半小時。Bryan 慨嘆地說,想當年那用這般周張,那時可以在巨石下紥營,不只可以朝夕與烏撈烏共對,看大石在日出日落時幻變出的奇妙色彩,而且住多久都沒問題,令人好生羨慕。那是在甚麼年代?乃是上世紀七十年代,三十多年前的往事了,之不過,當烏撈烏擠身世界文化遺產之列,本土及全球旅客蜂擁而至,不只生態受影響,更滋擾這片傳統的土著聖地,所以自八十年代,政府為了保護巨石,把它「圈禁」起來,可望而不可住了。
這块巨石有種莫明的吸引力,令人對著它發呆,究竟內裡有何乾坤?它有多大?為何會像變色龍般,色彩變化無窮呢?
烏撈烏原來足足有一千呎高,要用一小時才可以爬到石頂,可是,其實我們看到只是石頭一角而已,類似冰山一角的情況,大部分都秘藏海底,然而烏撈烏比冰山更深藏不露,冰山都有六分一浮於水面,但我們所見的巨石,只不過是母體石的丁點頭角而已,它雖則並非深不可測,但探測的結果,足足深入地底六公里,即是說,我們現在所見到的,僅是巨石的二十分之一,雖然我無法去地深探險記,以證其虛實,但倒有能耐環石一周,即是 Base Walk,路程全長約十公里,不消三個鐘應可行畢。
這块神奇的變色魔法石,本來是灰灰的,成分並不稀奇,一半是長石 Feldspar,約有三成是石英 Quartz,並含有鐵的成分,億萬年來飽歷風霜,因氧化的緣故,巨石面呈啡紅色。旅客們可別大安旨意以為它事必會變色給你看,因為變色與否不在乎這块笨石頭,乃在乎太陽伯伯,就算這地鮮會天陰有雨,但時會遇上雲閉艷陽,烏撈烏就會大驚失色,希望今日上天會眷顧我們吧。
保育巨石烏撈烏
以一小時登石,應該不太難吧,許多遊人都趁太陽未高升,一展身手,遠看就如一隊蟻兵爬石,頭半段不算太吃力,因為傾斜度約為三十,到了中段較難熬,約四十五度,但旁邊有鐵鍊可供借力,不比在祖國攀華山困難吧,我幾乎想自告奮勇去爬石,可是經 Bryan 曉以大義,才知這兒原來是神聖不可侵犯,千萬年來乃屬土著祭祀的場地,傳聞不僅有毒蛇守護,若有人拾块小石留念,也會突遭惡運。另外,半途時會莫明地忽而刮風,至今因墮崖而命喪的逾三十多人。烏撈烏的原住民,亦即如今巨石的主權持有族人,為收回自殖民地年代喪失之主權,於是與政府約法三章,無奈答應與政府共管烏撈烏,以九十九年為限,條件之一,是讓遊人攀石。族人為遵守合約精神,只得在攀石起點竪起告示,痛心疾首地勸諭群眾尊重他們的祖先及神靈,別去攀爬巨石,免作無謂犧牲。我既然入鄉,理當隨俗,傳統,還是要尊重的好。目睹遊人漠視主人家的苦口婆心,依然絡繹於途,我也心裡有愧,做遊客豈是來搞破壞的呢?該去欣賞和維護這裡的一切才對,弄得神憎鬼厭,何苦呢?我們的領隊 Bryan,雖則沒有意圖或企圖勸阻團友攀石,只是保持一貫溫柔的聲綫,陳明利害,但我團所有人都不約而同,放棄登石。柔能克剛,所言非虛。
疾步繞行神聖石
其實族人也很通情達理,巨石雖不可攀,遊人仍可以其他途徑體驗,其中一個行程是 Mala Walk,每天有專人免費帶遊客參觀一段巨石之路,實地講解原住民祭祀的傳統,以及解構岩石上的歷史遺跡。另一行程是 Base Walk,沿巨石行十公里大運。有的旅行社更以出位的玩法,滿足遊人的對巨石的好奇心,例如騎駱駝觀石,又或者出租名牌電單車供客人馳騁,甚至坐直昇機從空中鳥瞰。
至於我這名知慳識儉的背包客,當然腳踏實地,緊隨偉大領袖 Bryan,作一小時的 Mala Walk。這段兩公里的文化風光之旅,設計得很用心,就算坐輪椅的遊人,也可無障礙地近距離觀賞巨石的奇偉,巨石有何奇?我們平常看到它的照片,總是完美無瑕、滑溜溜的一磚岩石,與它面對面的時候,才知又被照片所騙,烏撈烏的真面目,實在甚粗豪,有許多大大小小的孔洞,乍看像個泥橙色的巨浪,從泥地翻捲出來,卻又突然著魔似的定住了,凝聚成天然石棚,給世人遮蔭擋雨,這些天然石棚,有的相當巨型,可以搞群眾集會,小的也可供三五知己談天,現代人戲稱為休息室 Lounge。從岩壁上的畫作,相信自古以來,吸引過無數代人在此發白日夢。這兒的壁畫無甚可觀,也許是因烏撈烏向來是神聖不可侵犯,是個祭祀地重地吧。
Bryan 特別選了一個大孔洞,讓我們十多人排排坐,他像老師站著,解說土著神話一般的歷史故事 ─ Dreamtime。坐在原始的岩地上,舉頭是蔚藍的天空,望著頭繫布帶,頭髮像鬍子一樣長的 Bryan,我感覺自己像變了土人,回到二萬年前的土著生活。
接著是第二個石頭之旅,就是環石行大運 Base Walk,這個項目是自由行,Bryan 預留兩個半小時給團友,去征服全程九點四公里的路途。從三百六十度、全方位觀賞烏撈烏之後,我發覺它簡直是千瘡百孔,怎樣形容巨石上的瘡瘡呢?好像將天拿水潑在發泡膠上,出現的不規則、有深有淺那種窩狀腐蝕,但岩石當然比發泡膠堅硬得多,也不是由天拿水所蝕,而是由不知年的風化、水打、日曬所致。烏撈烏可算古靈精怪,每一個角度,都令人發揮無窮想像,有的像個大傘菇,有的像個巨人張開大口,露出一顆顆巨牙,真想不到,看石頭竟有目不暇給、難以筆墨形容之歎。鏡頭獵取又如何?這卻有點難度,因為大部分地方都竪著牌子,禁止拍影,以尊重原住民的風俗,我只好遵命,僅拍了少許留念。
烈燄般的太陽漸漸升溫,繞行巨石全是露天步道,我好快會變成石頭燒,為免熱昏,一定要趕快行畢全程,我全速前進,竟以一個半鐘完成,終於要呆等團友一句鐘。
Bryan 果然細心,中午時份安排我們去土著的文化中心參觀,大嘆冷氣。到了傍晚,才再返去親親大石,作第三波賞烏撈烏的活動──欣賞日落中的變色石。
穿越三十二個頭
身為歷險團成員,當然不會安於在文化中心看原住民的歷史,雖然空調非常可愛,但想到尚有一個「多頭石」奇景未看,便毅然咬緊牙根,全身投進火熱的空氣之中,向西進發。今早看大塊頭,下午則看多頭石,論人氣,卡他珠撻怎樣也比不上烏撈烏,不過論景色,它絶不輸蝕,從地平綫看過去,若然老眼昏花的話,可能會以為見到許多頭顱蹲著。昨日黃昏時份,Bryan 驅車駛經這地,那個多頭石剪影、在橙紅的幻彩中出奇地迷人,一團團的黑球,似乎隱藏無限的神秘故事,令人心生離奇幻想,它們好像在無聲地呼喚著我去看箇究竟,若有機會下車的話,我敢闖入這片石頭陣尋根究底麼?我絶對怕怕,怕的是一不小心,會跌進一個時光隧道入口,栽進五億年的歷史洪流之中。
日光日白重臨此地,陽氣極盛,人也回復理智,這時最感興趣的,是要數算一下,何來有三十二個頭呢?從下車的角度看,只能見到數個,Bryan 會否帶我們到其中一個石頂,居高臨下,好好數它一數?這裡最高的一块石,要比烏撈烏高一百多米哩。
我們朝著巨石陣直往,裡面會有甚麼?看上去有如大山阻路,似是無路可走,這個石陣,跟國王峽谷和巨石烏撈烏有何不同呢?原來眼前的兩塊圓石,像是兩道石屏風,暗藏一條山路,越過巨石,前路豁然開朗,是條緩緩落坡的下山路,其餘的大石遠遠地包圍著我們,像監視這幫異域來客在這神聖之地.有否造次。雖然經過連日的毅行鍛鍊,相對平坦的卡他珠撻,實在是小兒科,不過團友早已熱得透不過氣,都只管畢直地走,盡快完成這段無瓦遮頭的山路,那會輕慢這裡的一草一木?
下午四時多,Bryan 就率領我們赴會,返抵巨石守候,幹嗎這樣早?六時後才日落,為了觀石企兩個小時,豈不是要變化石?為啥觀石怠慢不得?當我們的小巴駛進停車場,我才明白是甚麼一回事,原來這時多部大型旅遊車已攻佔有利陣地,還有大車小車不斷駛入,怪不得細心的Bryan,要提早來霸位,他笑說,每天都有千多人湧來,要見證迷人時刻,場面天天都很墟陷,人山人海。
黄昏觀石嘉年華
觀石區像個嘉年華會,來自五湖四海的領隊,為討遊客歡心,各出奇謀,沿著停車場的長長圍欄,向著巨石美景,搶先攻下有利位置。高級團隊才不用客人來霸位,老早佔據靚位,把戶外停車場一角,佈置成露天茶座,穿著整齊製服的侍應,仔細地打點一切,桌子鋪上雪白枱布,舒適的座椅都較準角度,朝向巨石;冰鎮的香檳,適時注入閃亮的高腳杯,金黃得像玉液瓊漿,幸福的氣泡徐徐飄升,在燠熱的空氣中破滅。
開香檳慶祝色彩幻變的巨石?是誰想出這樣的點子?有機會來看看神奇的烏撈烏,我已滿足得說不出話,那管有沒有香檳。當我環繞停車場觀摩別的團隊完畢,折返我們那略顯殘舊的麵包車,竟然出現一個令人驚喜的場面,體貼的 Bryan 弄來了香檳和小食,雖然沒有白枱布和酒杯,且眾人也要罰企,但捧著不鏽鋼杯子來喝香檳,這種幸福倍覺實在。因為,我相信,捱窮,會令人更有骨氣,更懂得知足,是以所得的幸福,也份外長久。
我思前想後,決定要打破一個慣例,因為我一個女人出來旅行,怕招惹是非,所以從沒有要求和領隊合照,但鮮有遇上如此令我敬重的人物,應要留個紀念,尤其能在澳洲的巨石前,與當地的好領隊留影,甚具意義。我一問 Bryan,他隨即答應,但即時要消失五分鐘,做甚麼呢?原來他好緊張,自覺頭髮凌亂、衣履不整,怕失禮我,所以躲回座駕裝身去,遲遲不肯出來,比女兒家還貪靚,我以為他去了換禮服,但再現身之時,我看和之前亦相差無幾,還不是那老模樣?Bryan 摟著我的膊頭,狀甚老友,真令我有點不好意思,而最令我難忘的,是有機會近距離看到他的耳珠,原來兩邊都打穿一個大孔,像香港一角錢那般大,用銀色環撐著,好奇怪的耳環,我頭一次遇見真正的「大耳窿」,覺得可笑多過可怕。
他那古怪的樣貌令人難忘,名字卻普通得可以,然而我永遠不會忘記,他跟其他領隊一樣,都要穿公司衫,卻只有他的衣襟,毫不掩飾地繡著人名 Bryan,一定是他自己縫上去,永遠和我的照片繫在一起,提醒我,在澳洲踫上這麼一位奇人,縱然,這天的變色巨石,因有微雲所蔽,夠不上一個奇景。
下回預告:8 世界澳寶之都
看大石不一定要爬上去,跟著Bryan去Base Walk,聽他說說故事,倒也十分益智。
環繞大石散步,奇景百出,目不遐給,這像不像惡魔張開大口?
這個角度看Uluru,平平無奇,只是顏色頗為耀目。
近看才發現,烏撈烏並不如上鏡般滑溜,可說是千瘡百孔。
這個角落,出現一朵磨菇。
到傍晚,巨石周圍像嘉年華會,豪華的團隊派頭十足,開香檳慶祝。
我們這團背包客也不弱,細心的Bryan預備了香檳,用的是不鏽鋼杯,乃是Bryan的私伙,可稱之為「有骨氣」杯。
午後來訪多頭石,卻是另一光景,從兩块巨石之間的起步點一看,此地頗有氣勢。
此行冇瓦遮頭,氣溫高達攝氏40度,睇完32個頭,不免有少少頭暈。
傍晚時分驅車經過多頭石,天色瞬息萬變,石群顯得瑰麗又神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