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國會大樓看來矮矮的,其實部份深藏地底。
一 勇闖澳洲東岸 (墨爾本 - 悉尼)
第四天 旋風式首都半日遊
穿越高地,轉眼便來到澳洲的首都坎培拉,濶寬的馬路靜得出奇,是因為這天是星期日嗎?怎麼一路上人車都極為罕見,這城究竟有何古怪?
背靠澳洲亞爾卑斯山脈的坎培拉,位於全國最大城巿悉尼和墨爾本之間,本來是個不起眼的鄉郊之地,誰也想不到這兒會搖身化作一國之都,皆因兩個城巿大哥大自十九世紀以來爭做國都,互不相讓,為免傷和氣,情願另覓地點建都,讓坎培拉手執個熱煎堆。而坎培拉 Canberra 這個名字其實很有意思,在土著的語言解作聚會之地 Meeting place,為了締造一個氣勢不凡的首都,政府決意將整個城巿重新規劃,打造出全新的政治文化中心.還特別舉行設計比賽,邀請全世界的建築師參加,最後由來自芝加哥的代表勝出,建構了這個充滿幾何圖案的花園新城。
我們來此有兩大目標 ─ 參觀新的國會大樓和戰爭紀念館。Andy 嘰咕地將旅遊小巴駛到地下停車塲,埋怨因為近年要防範恐怖襲擊,嚴禁外來車輛駛近國會,累旅客多走冤枉路。為了趕及國會安排的免費導賞團,我們廿多人連走帶跑地衝進去,隨即被這所莊嚴偌大的建築物震懾,我心裡有些奇怪,為何要參觀政治重地,Andy 卻沒有提醒大家穿得整潔一些,然而我看到西服畢挺的國會導遊親切款待一眾風塵僕僕團友,根本沒理會閣下穿的是舊T恤、短褲抑或膠拖鞋,我又愛多澳洲幾分了,去到那裡都讓人舒適自在,這才是個真正民主自由的好地方。
可惡的 Andy,只給我們七十分鐘逛國會,在有如大迷宮的建築,單是跟導賞團也不夠時間,大樓內一樑一柱一畫都有說不完的民族故事,不管你是同胞與否,滿有誠意的導遊,幾乎年中無休地為遊人娓娓道來,要等到聖誕節才可稍歇一天。我怱怱跟了去眾議院和參議院拍照留念,便迫得要離隊,自行摸索去天台花園,為的是要一睹遙遙相對的舊國會是何模樣。居高臨下,在遼闊的國會山,舊國會顯得十分渺少,也難怪,本來命中就註定是臨時產物,只用五十年,若不是國人堅持要保留做博物館,恐怕這座在一九八八年已完成歷史任務的舊建築,早就灰飛煙滅。
臨別國會,站在潔白的門樓外,真難發覺剛才所到之處,其實大多藏在地底。舉頭望國徽的 Andy,不忘揭示這個澳洲徽號的獨特處,還用多說呢,人人都知有隻袋鼠,全世界都曉得這是澳洲的獨有土產,老實說,我覺得這個設計很搞笑──袋鼠和鴕鳥像左右護法挺著盾牌,十分卡通,倒是貫徹我心目中的澳洲那種親切形象。但 Andy 解釋,用袋鼠還有一個主要原因,就是牠只會前進,不懂後退,象徵國家永遠向前邁進。真有深意,可是我卻從不知道袋鼠的生態如此奇怪,記憶中我見過牠向前跳,似乎未看過向後跳的樣子,不過,我又不是動物觀察家,也許還有很多動物不懂後退哩,總之,做人千祈不要學袋鼠,知所進退才是最大的智慧。
曾幾何時,野心家以推動國家向前為借口,令全世界飽嘗戰爭的苦難,縱使戰火在北半球的歐洲大陸燃起,然而有浩瀚的南太平洋作天然屏障的澳洲,為支持宗主英國,並無置身事外,在一戰二戰共計逾十萬人殉難,二戰時本土更首次受襲,遭日軍空襲北部達爾文一帶,日潛艇更南下攻擊悉尼港口,若非日本因美國出動原子彈宣告投降,受襲的城市只怕會更多。
為了悼念為國捐軀的同胞,在首都築了戰爭紀館,Andy 似乎非要我們來看不可,從國會飛也似的趕過來。這兒是今天的最後一個景點,是到悉尼解散前的最後行程,為何要選如此沉重的一個地方作結?當然,說起來戰爭其實是個大冒險,而歷險團住營地和野餐,又頗像行軍打仗的生涯,好在不用槍林彈雨擔驚受怕。
我從來沒有到過這般宏偉的戰爭紀念館,她的緣起,是因駐軍通訊員 Mr Bean 在一戰結束後造訪法國戰場 Pozières ─ 七周內共二萬三千澳兵犧牲之地,由是激發他推動建館的宏志。雖說前事不忘,後事之師,但很諷刺,紀念館完工之年,正是二次大戰爆發的同年,館內那堵像銅牆般的榮譽名冊,幾年之後,無奈再添四萬個名字。
銅板上許許多多無言的名字旁邊,無序地插著鮮紅欲滴的紙製紅罌粟花,像提醒世人,生命繼續在淌血。但願這片銅板,不會再刻上新的名字。
悉尼自由行
用了四天,領隊 Andy 和 Tanya 終於完成任務,把團友由墨爾本送到悉尼,而且服務十分周到,並無打完齋唔要和尚,最後把每人送抵自行預訂的旅舍。我雖是最尾才下車,但也樂得在巿內兜兜轉轉,親見秀麗的悉尼港口、古色古香的大橋、有如帆船的歌劇院,以及種種令人目眩的巿況,真感慨這兒跟坎培拉的天壤之別,有點為悉尼沒法圓國都之夢感到不值。
Andy 似乎對這團新識之友依依不捨,逐一送每個人下車之餘,還來一個熊抱,雖說身為香港人自幼受西方文化薰陶,但幼承庭訓,男女授受不親,我不斷盤算著如何避過這次親密接觸,不如搶先伸手出手來,以握手代擁抱總可以吧,卻擔心會傷害 Andy 的心靈,又顯得自己獨一無二地小家,最終還是豁了出去,入鄉隨俗,奇貌不揚的 Andy,遂成為我一生人之中,屈指可數曾擁抱我的異性,唉...
醒一醒背包客
在悉尼巿中心挑了一所新穎的背包旅舍投宿,叫做 Wake Up,規模頗大,有數層高,紅彤彤的外型,比旁邊的 YMCA新潮醒目得多,內裡以大紅色做主調,裝潢簡約而現代化,由進大堂那一刻開始,我也頓覺活力充沛,是顏色的關係?還是這兒像魚兒游來游去的年輕人影響?
幾位爽朗的年青服務員在寬闊的櫃面幫住客登記,隨即送上一條通紅的吊繩,上面印著許多 Wake Up Wake Up的小白字,用來掛著旅舍的電腦門匙咭,有這麼多的英文字讓我隨身戴,像不停叫我醒醒 ─ 醒醒─,這段日子想睡過頭也難了,把繩子往頸上一套,奇怪,馬上套出了一股歸屬感,彷彿成了這兒的一員,其實我進來才不過幾分鐘而已,看呀,登記處多麼細心,放了個像金魚缸的透明玻璃球在正中,比籃球還要大一倍,裡面滿是紅得閃亮的小小錫紙包,正好讓等候入住的旅客來點糖果解悶,酒店也未必有這樣貼心的照顧,我當然不會客氣,抓來嘗嘗,唷,怎麼輕飄飄的?幾乎沒有厚度,是甚麼來的?噢,原來是避孕套,嚇得我連忙把它扔回去,相信我的臉一定紅得比那包裝的錫紙更厲害。
這兒是背包旅舍,又不是甚麼時鐘酒店,怎麼會把這些東西隨處放?難道現在的年青人已變得這樣隨便嗎?趁年輕,累積人生經驗才是正路,豈是盲目去累積性經驗呢?簡直累己累物!前人拋頭顱捨熱血,為的是要掙回被強權壓制的自由,為理想幹一番事業,今人多了自由,若只顧用來拋媚眼捨熱吻,亂闖道德禁區,多令人痛心疾首。這時我有點後悔,為何不預訂隔壁的 YMCA,還是傳統的地方適合我。
悵悵然登上升降機,原來相當先進,要用電腦咭啓動,以防外人闖入,若非插進自己的房咭,電梯不只不會動,還不會送你到所住的樓層,在人流複雜的地方,這類保安設計實在非常重要,幸得在旁的年青人教路,否則我便要瞎子摸象。先進和傳統,其實各有優點,科技不防追求先進,心靈上,還是要古道熱腸。
我訂的是女生房間,太好了,全層都是女人住的,既然有特別保安設計的電梯,就不怕在走廊會忽然遇上男子,別誤會我是超級保守份子,只因這兒的洗手間和浴室都是公用,無論起牀後蓬頭垢面、又或者洗澡後一頭濕髮、一身睡衣等等非禮勿視之行狀,通通會在走廊上演,撞見異性實在不好意思,不過,我住背包旅舍也遇過不少豪放女,她們絶不介意圍著一條毛巾示人,那管住的是男女混室的樓層或房間,形同引人犯罪。
一樣米養百樣人,誰料到會遇到怎麼樣的同房?做背包客也不能有太多期望,但以大極有限的背包客房而言,女客的房間起碼比男的有兩大優勢:第一,較少有扯鼻鼾的滋擾,嘻嘻,我擾人的機會要比人家擾我的更大。第二,罕有異味來襲,與濃郁的狐臭、髒汗衫、臭波鞋共處,跟被關在毒氣室無異。所以,我很理解為何有男生渴望入住混合間,不是說他們心懷不軌,而是睡眠環境應該好得多。我也很佩服不介意男女同室的單身女士的犧牲精神,付同樣的牀租,卻要忍受耳鼻之苦,還要要洩露未必優美的睡相,令我十分佩服。
我最怕作無謂犧牲,有得揀,一定預訂女子間,不用與陌生男子同房,可以睡得安心好多。今次一推開房門,卻嚇了我一跳,房內竟像原爆之後,衣物散滿一地,但空無一人,不會是小偷曾來光顧吧?就算盜亦有道,小偷也不該如此缺德,將老細的家當弄得一團糟吧。我硬著頭皮提著行李內進,找張空牀舖,還要小心別踩在一眾衣物上,慌怕弄髒人家的東西。在共用的房舍,人人都穿著鞋子進進出出,地板有多乾淨,可想而知,以我這個對衞生要求相當嚴格的香港人看來,這些不幸的衣物肯定已遭細菌感染,我怎忍心落井下石,再添幾隻髒鞋印呢?
混亂的房間不宜久留,看多了恐防令人神經錯亂,安置行裝後,我馬上撤離現場,去熟習地形,看走火通道還是其次,當務之急是找洗衣房,處理旅途中堆積的臭衫。不愧是新旅舍,連洗衣房也特別光潔,還有好幾部簇新的洗衣機和乾衣機在投閒置散,這簡直是舊旅舍難得一見的奇景,今回不用排隊等用髒舊的老爺機,雖然要付出稍稍貴了一點的費用,也覺心甘命抵。
折返房間那原爆遺址時,現場已經判若兩室,凌亂衣物盡去,只見兩位年輕鬼妹坐在牀緣談笑,樣子清麗可人,莫非是她們就是物主,發覺有新房客大駕光臨,迅速清理了現場?我和兩美女打過招呼,轉頭心裡不禁低嘆一句:卿本佳人,奈何如此不修邊幅。
年青人,私人物品偶爾亂七八糟,尚屬情有可原,但私生活萬萬不能混亂,尤其是女兒家,一失足恐成千古恨,抱著這套上一代的思想,來到這種社會,來到這種旅舍,真的受到很大衝擊,背包客,不醒一醒怎行?
下回預告:4 漫遊悉尼巿
澳洲國徽上的左右護法:袋鼠和鴕鳥。
遙遙相對的舊國會,顯得十分渺小。
這座國會大樓,平易近人,到此一遊,不用著到「身光頸靚」。
紅彤彤的是參議院。
青藍色的是眾議院。
戰爭紀念館落成之時,二戰便爆發,相當諷刺。
紀念館內的彩色琉璃窗,戰士的造像十分英偉。
這堵牆刻滿戰場上的亡魂名字,像永遠在淌血。
在悉尼港口,眨眼看來,以為回到香港的維多利亞港。
悉尼歌劇院,似隻大帆船。
歌劇院和拱形大橋,一看而知這裡是澳洲悉尼。
背包客女生四人房,亂糟糟的,像原爆之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