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天然泳池Wylie's Baths,位於Coogee Beach。
一 勇闖澳洲東岸 (悉尼)
印象中,澳洲人個個都是運動健將,人人都是游泳高手,他們和戶外活動似有不解緣,而我,則是典型的東亞病婦,見光死,來澳洲旅行實在對自己一大挑戰。我懷疑澳洲人的外向,和地緣政治有點關係,自十八世紀末以來,新移民為尋找資源,出了不少探險家,遍走澳洲大陸,經歷兩個世紀,結論似乎是,澳洲人較喜愛聚居東南沿海一帶,尤其是悉尼巿,是不是因為這群遠渡重洋而來的人們,對海洋那份說不出的迷戀?
我這生於斯長於斯的香港人,活在浩瀚的太平洋之邊陲,雖有數十個泳灘伴我一起成長,可是從小便對海洋有莫名的恐懼,也許是小時去沙灘學游水,一時不慎,鼻孔沒閉氣,攝入丁點咸水,嗆鼻得十分難受,弱小心靈自此對海洋深藏陰影。如今遠來太平洋的另一邊,雖然風聞悉尼海灘好美,但想也沒有想過去看,可是最終竟然去了三個著名泳灘,還有緣在其中一個小住,人生總是那麼意想不到。
聞說悉尼的海灘多達一百五十個,一年四季也適合游泳,屬巿區範圍的也有一百個之多,堪稱沙灘之城,最方便的是 Coogee Beach,離巿中心只七公里,所以特別吸引泳客,連旅遊聖經 Lonely Planet 也高度推荐,不只是推介人們去游泳,若僅是如此,我也不會儍到去曝曬一個上午,試問不下水,還有甚麼好做?
有!就是沿海漫步 Coastal Walk,只消兩小時,便可由 Coogee 行去另一著名泳灘 Bondi Beach,吹吹海風。別以為全程都要行沙地,只能從地平綫看海,平平無奇,那便不夠意思,這條步道,有如人生般高低起伏,依崖而建,只消花點腳力往山路走,再偶爾回望起步處,你會發現剛才身處的 Coogee 海灘,原來被小城環抱,我雖沒有去過世界聞名的康城,不過我懷疑景貌和這兒也不相伯仲。住在灣畔那些海景小洋房的,真是何等幸福的人兒,他們用不著像我那樣身水身汗行山,只消懶洋洋往窗邊一靠,便能親近有如巨型藍寶石般閃耀的太平洋,當然,眼前那不勞而獲的幸福,好是好,若閣下只滿足於此,又豈能像那些肯吃苦頭的人,嘗到意料之外的美果?
這岸邊經過不知年的風浪沖刷,遺留的豈是白沙灣這等大路貨色?在一個接一個的靚灘之間,點綴著好些天然奇珍,就像個露天岩石博物館。誰能不讚嘆,無形之手安放在懸崖邊際的巨石雕塑?誰能不詫異,躺在幼沙上紋路古怪的頁岩?那軟綿如肥皂泡的白浪花,竟將海邊堅硬的灰黑岩塊頭,鑽滿像蜂巢般細密的小孔,以天下之至柔,攻克天下之至堅,奇妙之極,只嘆我這個如流螢的生命過客,無法長留在歷史汪洋中,觀察大自然的微妙作工。
路邊的電力箱上,來了個幽默的對比,是塗丫客留下的卡通人像,那低著頭的神態,顯得有絲無奈,可不是嗎?如螻蟻的人們,無論多麼勞苦建造,在地上的所作所為,仿似塗丫,稍縱即逝,很快會遭抹掉,唯有天作之物,才得以永久,然而,世間總有些儍瓜,事無大小,總是那麼執著,與別人過不去,跟自己過不去,真是何苦。
說到人的執著,想起來在這兒的海灘也有個經典故事,這個連外國遊客都知曉的無上裝沙灘,在二次大戰期間,還是相當保守,那時流行比堅尼泳裝,但政府擔心有傷風化,十分執著,派員量度兩件頭的泳衣尺寸,上截要遮掩酥胸,下截要八厘米長,衣著不雅的泳客會被逐出沙灘。但自五十年代,人們像進入無政府狀態,視這法例如無物,政府迫得在六一年修例,泳客只要穿著得宜便可,誰知僅二十年後,這裡便成為無上裝泳灘。
請別嘲笑澳洲幾十年前嚴管比堅尼,原來才不過一世紀之前,這兒更是嚴禁光天白日之下游水,現在聽來真的匪夷所思,究竟當年人們如何挑戰苛政呢?在一九O二年,有位英勇的威廉兄,在自己創辦的報章上,事先張揚白天游水的異舉,惹起大眾關注,然後穿著密實泳裝,由頸包到膝蓋,在正午時份下水,結果要勞駕警員帶威廉兄上岸,但老兄最後不只不用坐監,更成功令當局自行修例,允許穿密實泳裝者白天暢泳。
話說威廉兄下水之地,是悉尼另一極富盛名的海灘 Manly,Manly得名也有段古,二百年前歐洲人來此地.發覺土著非常英勇,以我們的潮語形容,即是「好 Man」,英文便是 Manly,無巧不成話,威廉兄在全澳洲的首次壯舉就在此地。
我交了好運,在早前的南極之旅認識了一位澳洲女士 Robbie,她和男友約翰就住在 Manly,當時一別,她口爽爽請我有空便去作客,我面皮真厚,事別三月,便來個突擊家訪,女主人牙齒當金使,當我老朋友般招呼,所以我有機會一試在 Circular Quay 坐船,到這個海邊渡假區。Robbie 一早就在 Manly 碼頭等我,陪我穿越雅致的小商舖和咖啡店,步過一列以高大松樹屏障的白沙灘,到了一彎臨海的低密度別墅,我才發覺這夜是在豪宅留宿。
Robbie 笑說約翰最愛像海獅那樣,從家裡滑進前面的海灘游早泳,她自己則喜歡清早漫步海濱,我哩,能在這裡住一晚已很滿足。
因為我更期待明天,Robbie 要帶我去她和約翰的另一愛巢,是在個多小時車程遠的 Hunter Valley,在這個澳洲著名的釀酒區,有間百多年歷史但荒廢了的小教堂,多年前給約翰買下來,作為 Robbie 的禮物,他們合力把木教堂改裝成兩口子的小天地,卻又極力保留原來的特色,這間滿載溫馨的小教堂,比起海邊的豪宅,怎不更富魅力?
教堂搖身變愛巢
對基督徒來說,去教堂就像返家,教友就是家裡的弟兄姊妹,但對我的朋友 Robbie 和約翰而言,他們的家是名副其實的教堂,這座百多年前啓用的歷史建築,全盛期可容納半百信徒聚會,但自半個世紀之前開始人丁單薄,信眾只好轉換聚會地點。十多年前,約翰駕車去郊外遊車河,無意中來到 Laguna,發現這個空置物業要出售,於是冷手執了熱煎堆,神神秘秘地買了下來,給同居女友 Robbie 一個驚喜。
澳洲的同居男女,像他倆一樣,名義上叫做 Partner,我最初聽 Robbie 介紹她的 Partner 時,還儍到以為他們是甚麼合夥人,Partner 這個名詞,聽起來比 Boyfriend 和 Girlfriend 更高層次,像他們六、七十歲年紀尋到第二春的,這個稱謂很妥貼,沒有叫 Darling「打令」那麼肉麻。
這對 Partner 雖然不是教徒,但自此以後每逢周末都像朝聖一樣,從 Manly 的海邊別墅長途跋涉開車過來渡假,在我看來,他們比返工更辛苦,因為要親力親為改造小教堂。今時今日,原本打算用來渡周末的教堂屋,竟和悉尼的海濱豪宅對調了角色,成為兩人的夢幻之家,他們到了周末,才出城去鄉下小住。我常懷疑,尋常百姓以神聖莊嚴的教堂做起居之所,生活會否特別屬靈,特別與上帝接近?
還未踏進這座原名 St. Brendan 的教堂,Robbie 已滔滔不絕做旁白,只因這兒有說不完的故事,就算小至路邊的郵箱,都是她的精心傑作,那是按教堂的外型和比例做的袖珍版本,可想而知他倆為這個家花了多少心血。基本上,屋子保留教堂的原汁原味,包括基建、間格和用色,只是加建些房間及添置了傢俱。進入這所住家教堂,並非由正門而入,而是經廚房、再取道飯廳,才到達客廳範圍,這裡本來是教友的崇拜禮堂,樓底頗空高,但面積看來不足一千平方呎,是一間小型的教堂,原來的長條木櫈早已蕩然無存,Robbie 千辛萬苦找遍區內的舊傢俱店,終於尋回一張,安放在入口的玄關,大廳正中則圍著幾張大型沙發,全是古董,都是 Robbie 閒逛眾多二手店羅致而來,當她掀開布套,我才發覺其實並不是一套沙發,而是東拼西凑,有的是理髮店的大椅,有的更妙,是從舊火車拆下來的座椅,椅背是活動的,可以撥前撥後,原為乘客不用坐倒頭車而設。
經過陽台的長餐桌,我奇怪每張椅背都掛著深藍色絨外套,時為夏季,放這麼多厚衣出來幹嗎?曬衣物防霉麼?看真一點,每件的衣袖都繡了消防局的標誌,消防制服何以會流落民間?Robbie 笑說,因為消防局換新衣,要扔掉這些舊衫,所以她老實不客氣要了回來,在夜涼如水時當披風。她真是十分環保,更難得是這兒的紀律部隊不介意共襄善舉。
充滿藝術細胞的 Robbie,把我帶到主樓外的東、西宮,東宮是他們的世界,而西宮則設有兩間主題不同的客房,印度式的璀璨生輝,想不到二手店有這麼一度鑲滿七彩寶石的房門,還有兩尊門神雕像跪著守護,房內更誇張,Robbie 不知從那裡找來這麼多印度擺設,形態詭異,顏色對比強烈,我老實告訴女主人,晚上若要我睡這裡,肯定會發惡夢,幸好隔壁有間英式房間,佈置清雅簡潔,還有隻小布熊在枕邊相陪,我最感動的是那對放在牀尾的咕臣,上面繡著「永遠的朋友」Forever Friends。雖然我和 Robbie 相識不久,想不到她如此熱情款待,未來一周,管吃管住,這對Partner待朋友的誠意可想而知,怪不得當一眾好友知道他們以教堂為家,便不斷送來各式充滿宗教氣氛的禮物,例如教宗油畫、聖母像,甚至是教堂神職人員的名牌,把他們的家裝飾得充滿宗教色彩,令我誤會他倆是虔誠的信徒。
我對二人,實在無以為報,所以驅車來此之前,聽女主人說此地偏闢得連超巿也沒有,我便心生一計,勞煩男主人把車子先開去悉尼唐人街,到唐人超巿大舉掃貨,大凡唐人特色食品,我估計他們少機會吃的便買,諸如菜蔬、魚蛋、豆腐、米粉,另外橫掃腐竹、蕃薯、片糖和冰糖,隨時煲糖水滋潤一下,當我捧著一滿紙皮箱和幾大膠袋東西返車,即時把兩位的主人嚇到眼定定。接著一星期,就算足不出戶,保證天天有新款菜色以饗主人,我深信,Robbie的廚房,將會是我在澳洲大陸攻陷的第一間。
下回預告: 6 寄居教堂趣事
悉尼有百多海灘,這是Gordon's Bay,就近Coogee Beach。
住在Bondi ,坐擁無敵海景,好酷!
沿著Bondi Beach 海邊散步,兩小時可到Coogee Beach。
上帝之手的傑作,你說這块風化石,型不型?
好一片大自然雕塑,和藍天真是絶配!
沿海一景:有趣的頁岩!這兒名叫Burrow's Park 。
這個塗鴉公仔,令我想起Boy George。
我的新相識Robbie和John,在Manly的海景豪宅底層有個Studio,給朋友渡宿,窗外便是海灘,好正斗!
左邊就是他們愛巢,下海容易到極。
阿John有時會好似隻海獅,從屋企「滑」落海中暢泳。
Robbie和John的新愛巢,是座逾百年歷史的木教堂。
郵箱好精緻,是女主人仿照教堂造的迷你版。
教堂原名St Brendan,背後有段古。
教堂的入口處,掛著二人的開心畫像。
原本坐五十人的教堂,成為他們的客廳。
客廳放置Robbie在二手店羅致的火車座椅,及理髮店的舊沙發。
另一端是飯廳,教宗畫像不必多介紹,天花上的是甚麼?答案:神父名牌,是從另一些教堂搜集來的。
露台的椅背,掛了一件件消防員舊製服,可當披風穿上,坐這兒乘涼,不怕著涼。
這個廚房,被我成功佔領一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