籃子蕨Basket Fern寄生大樹之上,傲視同儕。
一 勇闖澳洲東岸 (開恩茲 - 考驗角)
膽色過人,不過逞一時之勇;堅忍不屈,才能戰勝人生的磨練,所以,除了跳傘任務之外,還要闖闖熱帶雨林,繼續熬練堅忍之道。在開恩茲要找熱帶雨林來修練,方便得很,政府對擁有這麼一個世界自然遺產相當自豪,所以在巿內興建了很多公園,還悉心標示,讓遊人可以邊逛邊自行學習有關資訊,圖文並茂,十分益智。可是對於生於安樂的香港人,稍為悶熱便有冷氣可歎,進到濕熱樹林,真有憂患重重的感慨,就算我英明地接近黃昏才去行,氣溫仍然甚高,加上沒有一絲涼風,空氣極之翳焗,呼吸也覺困難,沒多久便汗流浹背,走在高大的樹蔭下,遮遮太陽,可以少受點罪,正準備沉住氣,集中精神觀賞雨林,皮膚開始麻麻癢癢,是蚊叮?為何噴了蚊怕水都沒用,照樣來侵襲我?還是出汗太多,把蚊怕水稀釋了,功效驟減呢?抑或是雨林特產的怪蟲,一般的蚊怕水根本嚇不退?總之,又熱又麻又痕的煎熬,比勞其筋骨慘得多了。
看熱帶雨林,究竟有沒有較人道的方法呢?終於給我找到了,就是坐吊車,從高空往下望,不只可以遠離蚊蟲,而且空氣清涼得多,這條名叫庫蘭達天軌 Kuranda Skyrail,全長七公里半,比香港的昂坪三六O吊車長近兩公里,早在一九九五年落成,號稱把遊人帶進世界最美麗的熱帶雨林,我又怎不心動?
一個雨後的早晨,我安坐吊車,飛越巴倫峽國家公園的樹冠層,遊人稀少,我獨霸一部六人吊車,涼風從窗隙沁進,鳥兒歌聲也隨風而送,吊車徐徐上升,萬木林中仙霧透出,仿如空山靈雨的意境,山下綠田圍繞,盡處便是碧藍的珊瑚海 Coral Sea,被大自然環抱的感覺,多寫意。其實,眼下這類樹林,在一億二千萬年前,原來遍佈整個澳洲,如今倖存千份之一而已,人類雖然歷史短短,破壞大自然的速度也相當驚人,如不加緊保育,恐怕遲些年,連這片叢林也會消失,我今天要抓緊機會,親親消逝中的熱帶雨林。
終點未到,吊車卻在中途停站,原來全程半小時的天軌經驗,共分三段,讓遊人小坐後可以走出去逛逛,慢慢品味森林之樂,首段車行十分鐘後,我像鳥兒般降落紅嶺 Red Peak,觀察雨林區的心臟,現場更有工作人員講解各種奇妙的森林生物,難得的是,那位講員是土生土長的老村民,熟悉雨林情況,看來他對這地有深厚感情,比起我自顧自看圖文解說有趣得多。
為免遊客騷擾植物生長,紅嶺站特別架起高台,以及長約一百七十五米的環迴步道,讓如潮擁至的遊人,一邊細聽講員的現場介紹,一邊觀看四周的生物,雖則身處高台,也沒法看真森林樹王古利松 Kauri Pine,何解?因為它樹身極高,達五十米,超過十層樓,為要在茂密的林中冒出頭來,爭取吸收生命之源 ─ 太陽光,但它的樣子看起來怪怪的,光秃秃一株淺啡色樹幹,枝和葉都欠奉,要到樹冠才得見一球濃密枝葉,原來是這樣才可儲蓄養份,避免浪費在中段的橫枝,才可集中精力向高空發展,早日找到出頭天。
天資較弱的植物又怎樣,長不到這個高度,豈不要在陰暗的密林中等死?它們才沒有這麼笨,為求生存,各出奇謀,有一種蕨類植物 Basket Fern,長得真像一個籃子,就叫它做籃子蕨吧,這麼一團葉子,連樹幹也沒有,可是它卻傲視同群,高掛半空,那來的本事?皆因它懂得擇木而棲,纏上一株高大的樹木,然後一直往上爬,頗似一條可惡的寄生蟲,但這類附生植物Epiphyte,總算有點良心,不會損害母樹,會自食其力攀到高處,吸取日月精華,藉光合作用漸漸成長。在林中舉頭仰望,不難看到這種像籃子又像鳥巢的寄生植物。僅僅觀察過兩種植物,已深感大自然就像人類社會,各自出盡法寶拼命求存之餘,其實大家都是互相依靠,要懂得互惠互利,才是長久之道。
明明在觀賞熱帶雨林,為何講解員忽然提起「律師」二字?大狀跟這個森林有何干?其實他在介紹一種植物,綽號「律師藤蔓」Lawyer vine,何出此名呢?細看這綠色長藤,身上長滿尖刺,倒令我聯想到舌鋒銳利的大狀,但聞說另有由因,是由於人們走在雨林之際,猛然被刺蔓鈎住,難以脫身,像被律師糾纏著,遂有此名,另外還有個通俗的名字,叫做「等一等」Wait-a-while,其實它並不是想鈎著那些無辜的路人,而是希望扣住樹身,借勢往高處生長而已。這種植物,看來頗為陌生,其實日常生活十分常見,亞洲人會用它的成熟部份,就是表面較為光滑的一段,編織藤器,對我來說,最沒齒難忘的製品,當然是「藤條」,簡直是磨不掉的童年陰影,我阿媽有個的絶招,每當我們這班馬騮作怪,她便拖著我們去書局門口,然後塞一毛錢過來,要我們自己進去,買條藤條出來給她施刑。知道即將執行極刑,幾姐弟未行到書局已嚇到腳軟,誰個還敢不聽話?
偌大的森林,植物性向各異,也有好些「有骨氣」的,寧可自力更生,不靠別人,自研在陰暗環境的生存之道,例如苔蘚及一些藥草和蕨類植物,各顯生命的姿彩,令到熱帶雨林盛放豐富的物種,我們也應向滿有毅力的雨林植物學習,無論出身如何,愚賢賤不肖都可以活出生命的精彩,讓世界更可愛。
重登吊車,往第二站 ─ 拜倫瀑布站 Barron Falls Station,那兒不只可看瀑布,還有個雨林闡釋中心,讓我觀看資料和錄像,加深認識雨林。但我更好奇的是終站的庫蘭達村落 Kuranda Village,究竟雨林中的小村是甚麼模樣,會否有滿佈紋身、手執長矛、穿著樹葉的土著住在草廬之中?
走出終點站,前面大都是石屎路,那有鄉土風情?以此地為家一萬年的原住民 Djabugay,早已不見影踪,那能怪他們呢?二百年來,先有歐洲淘金客蜂擁而至,後有伐林者大肆開採,再而是絡繹不絕的遊人,以至六、七十年代的嬉皮士到來追尋另類生活,把這個海拔三百八十米的清幽之地,弄得烏煙瘴氣。到了今天,我所見的不過是個遊客區,充斥售賣紀念品的商店和各式食肆,也有觀鳥、賞蝶和看夜行動物的展館,稍為令人驚喜的,是區內頗有藝術氣息,簡單如路牌及路邊的櫈子,也設計得生動別緻,還有好些藝術店,售賣新派的土著工藝,以及現代藝術品,叫我幾乎忘記是為看雨林而來庫蘭達。
下回預告:19 考驗角的兩日一夜
雨後坐Kyranda Skyrail,霧氣緲緲,景致有如山中傳奇。
吊車的另一邊是開恩茲近郊,庫蘭達森林原來離海邊不遠。
拜倫瀑布怎的如此乾涸?相當失色!
Kauri Pine高大威猛,很壯觀。
看小藤蔓各出奇謀,終於找到出頭天,親親太陽。
森林裡的生物很有趣,是野生靈芝乎?
藤蔓有大有細,在林中為找立根之地,形成各種奇妙的形態。
「律師藤蔓」Lawyer vine來了,小心!別被它纏上。
閒逛庫蘭達,路邊乍現大蛇,把我嚇一跳,看真一點,扁扁平平,一動也不動,是蛇皮而已,緣何在此,真是個謎。
庫蘭達藝術村頗商業化,但這幾隻動物的藝術造形,又幾可愛!